联系我们   CONTACT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通达路36

号城建时代广场1516室

手机:18669970817 

传真:0539-8135593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公益刊载

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删除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孝顺父母的故事 孤寡老人胜似亲生的“外姓儿”李水生

来源: 临沂市基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4-11-22 10:40:40
孝顺父母的故事 孤寡老人胜似亲生的“外姓儿”李水生: 二十四年里,李水生持之以恒吃苦耐劳地改变敬老院面貌,以赤子之心亲子之爱侍奉老人,使生活在院里的百余位老人安度晚年,用自己满腔热情和爱心倾注在五保老人身上,谱写了一曲爱心之歌。

孝顺父母的故事 孤寡老人胜似亲生的“外姓儿”李水生

17.jpg

孝顺父母的故事 孤寡老人胜似亲生的“外姓儿”李水生(图)

两年里三任院长知难而退,而他一干就是22年,他就是江西省上高县翰堂镇敬老院院长——李水生。

翰堂镇敬老院创建于1988年,当时的敬老院只有一栋简陋的平房,没有办公用地和其他设施,房前房后杂草丛生,整个敬老院了无生气,再加上饮水、医疗等各方面的困难,愿意到这里生活的五保老人只有36位。上级部门两年内先后任命了3位院长,虽然做了不少思想工作,但看到敬老院面临的种种困难,他们还是都知难而退了。

李水生来敬老院之前对敬老院设施不全、生活艰苦的情况也是知道的,但是1990年7月李水生还是主动挑起敬老院院长的重担。

李水生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挨门挨户地看望当时被供养的36位老人,看着眼前步履蹒跚、弯腰屈背、六亲无靠的老人,望着这一双双饱经风霜又充满祈盼的目光,李水生心里一阵阵发酸,他下定决心要把敬老院办成真正的老人幸福院,让老人安度晚年。从此他便不分白天黑夜,全心投入敬老院的工作。

敬老院地势较高,生活用水十分困难。敬老院原来有一口老水井,水质很差,而且只要连睛三天就没有水。有时不得不到附近村庄按五元钱一担的价格买水喝,甚至有时还得用大水桶到乡政府运水来救急。为了解决这一大难题,李水生,特地从湖南请来地质专家鉴别地质,经判断就在院内附近地层深处有水。李水生便和工作人员一起,自己动手打起井来,先用压水机抽,水上来了,但是不多。李水生便及时请示镇政府并同时向有关部门争资金,花了数万元请民工打机井,安装了抽水机,使敬老院的老人们第一次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

敬老院的老人年纪都比较大,身体抵抗力差,容易生病,而敬老院离集镇有2公里远,老人看病就医很不方便。由于工作任务重、条件艰苦,很难找到合适的医务人员,李水生打起了爱人的“主意”,硬是把在村里做“赤脚”医生的妻子动员了过来,在敬老院里办起了医疗保健室,为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经常给老人检查身体,随时为老人看病打针送药。为了更好地照顾院里的老人,后来他干脆把家也安到了敬老院。

面对每月两千元的待遇,他再三推辞

宁可守着仅六佰元的工作补贴

对于李水生当敬老院院长以及在这些年在敬老院所付出的一切,他人甚至亲朋好友都有太多的不理解。李水生是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由于他为人诚实忠厚又知书识礼,很快被村民推选为村干部。198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又被选为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很有经营头脑,自己的经济搞得红红火火,再加上妻子当村里的卫生保健员,每年也有几千元的收入,一家人生活美满幸福。可担任敬老院长后,他不仅放弃了自己的生意,还把妻子也动员到了身边干起了“义务工”,不少人笑他“傻劲”冲天。

李水生有一个弟弟在广东作生意,听到这些事情后数次打电话来作哥哥的思想工作,还开出了每月2000元的工资待遇要他去广东帮着料理生意,可他再三推辞,没有答应弟弟。他深知敬老院要发展,仅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自己每月600元的补贴可以用于敬老院周转的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必须利用自己积累的创业经验大力发展院办经济,走“以院养院”的新路子。

他积极发动院内有劳动能力的五保老人实行承包责任制耕作种地。李水生请了临时工在敬老院的旱地上作菜,并动员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自愿参加劳动,种出来的蔬菜按数量以一定的价格对老人进行奖励,既解决了食堂的蔬菜问题,老人们低强度的劳动也锻炼了身体,丰富了生活,还得到了一定数量的零花钱。李水生一有空,也会到菜地里陪他们劳动。1990年前该院只有旱地12亩,仅仅能够满足蔬菜自给,如今已发展到生产基地178亩,形成了猪、鱼、果、菜等系列农产品生产格局,仅蔬菜一项,不仅自给丰盈,还有大量上市,每年可赢利1.2万元。

近几年来,翰堂镇敬老院院办经济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得到了快速发展,院办经济由九十年代不足5000元发展到现在年纯收入10万余元。敬老院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敬老院面貌的改观和老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院内铺设了水泥路面,两旁种植了花草,院内环境优美。他还为老人兴建了200米平方的娱乐活动室,购置了娱乐工具和健身器材,每个卧室都安装了彩色电视机。目前,全院老人平均居住面积达24平方米,年生活标准达2500元。

他先后为25位老人送终,为48位老人送葬

却没有能和亲生母亲见上最后一面

养儿防老是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旧思想,李水生知道这也是敬老院里许多老人的一个心结。他经常说:“敬老院就是我的家,每个人都要用真心、真情去爱这个家,对待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改善老人的生活,在他的主持下,敬老院坚持每月给老人发生活费,每月加6次餐,平时供应热饭、热菜、热水,一年3节发慰问品,一年发2套新衣服,5年换1次新棉被。尽管如此,老人们的生活起居仍是他最放心不下的,他经常到老人房间慰问他们,老人怕孤独和寂寞,一有空他就喜欢和老人拉家常。时间长了,老人和他无话不谈。逢年过节,老人们都希望有亲人在身边陪伴,他便留在老人身边,组织老人开展唱红歌、跳健身操、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既锻炼了老人的身体,又使老人在精神上得到很大慰藉。

敬老院聘请了两位护理员,但李水生仍然经常对老人给予“儿子”般的照顾和体贴。一次,75岁的老人易仁厚在路边散步,被从运输车上飞下的石头砸断了脚骨。李水生得知后立即将他送到了人民医院。因为老人年岁已高,怕出现意外,李水生在他的病床前悉心护理了三天三夜,还到朋友处借用了1.2万元为老人支付医疗费。83岁的单美秀老人,1998年就进了敬老院,她性情怪僻,经常说些泄气话。2008年年初,她突然中风瘫痪在床,李水生夫妇便轮流给她煎药送饭,精心照料。护理了11个月,临终前老人拉着他的手很吃力地说:“还是水伢子好……”。李水生和工作人员一起料理了老人的后事后,并把老人的灵柩护送到了她的老家。当地群众看到此情此景,无不深受感动。他自担任敬老院院长以来,敬老院老人去世,都是他亲手料理操办后事,22年来他先后为敬老院25位老人送了终,为48位老人送了葬。

对待非亲非故的老人,李水生像儿子一样悉心照料,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他都没能尽到儿子的孝心。李水生的母亲瘫痪在床有三年的时间,期间全靠弟弟和姐妹照顾。李水生总是说:“敬老院离不开我,敬老院的老人更是离不开我……”躺在床上的母亲总是默默地注视着儿子离去,默默地拭去眼中的泪水。

2002年农历腊月30日下午,弟弟从家中打来电话说母亲病危让他赶快回家见上一面。正当李水生和妻子准备回家,院内一位90多岁的老人突发疾病,等他和妻子诊治好这位老人的病深夜赶回家时,老母亲已溘然长逝。家中姐弟伤心地责骂他:“你心里只有敬老院,连亲生父母也不要,真是不孝。”二十二年来,他一心只顾着敬老院这个大家,却没能顾上自己的小家,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强忍悲痛料理完母亲后事,李水生又急忙赶回了敬老院,因为那里的老人们离不开他。

大爱无声。李水生,一位憨厚朴实、不善言谈的汉子,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亮,让一束阳光永远温暖着孤寡老人的心房。二十二个年头,从三十而立到五十知天命,黑了脸蛋,多了皱纹,长了银发,但他对民政事业无私奉献的心依旧年轻,他对敬老院老人悉心的关爱依旧浓烈,他永远是孤寡老人胜似亲生的“外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