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投身老年日托:做起来不容易
来源: 临沂市基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5-09-15 17:54:22
居家养老是未来“中国式养老”的主流,近两年,国家密集出台措施鼓励民间资本举办或运营老年人日间照料、日托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那么,老年人希望它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老年日托中心能否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它在运营中存在哪些困难?8月底,本报记者来到山西省太原市柳巷老年日托中心“蹲点”3天,一探究竟。
服务叫好不叫座
73岁的姜阿姨每天上午都会到柳巷老年日托中心坐按摩椅,和老伙伴以及这里的年轻社工们聊聊天。她家住在校尉营社区,距离日托中心走路不到5分钟。
这家处于繁华闹市区的老年日托中心,4月初试运营,6月25日正式营业,主要为居住在校尉营社区和柴市巷社区及周边社区有照护需求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上门和全托三大类免费或低偿服务。这两个社区的老年人加起来有1200多人,其中空巢、独居老人占有很大比例。
这是太原市首家试点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的日托中心。柳巷街道办为其低偿提供承接养老服务的场地,民办非企业组织——太原福寿和养老服务中心投资并负责具体运营。
日托中心跟社区居委会共用一栋楼,其面积虽然不大——两层加起来不到300平方米,不过却干净整洁、功能齐备,分为康复训练室、医疗保健室、多功能活动室、社工工作室、老年餐厅、日托室等区域。中心从扶手到家具全部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安装了无障碍设施。
在日托中心提供的众多服务项目中,最吸引老人的项目是按摩椅和老年餐桌。由于免费的缘故,每天上午都有几位老人来坐按摩椅。午餐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只要花10元钱,就可以吃到一顿荤素搭配、干净卫生的老年餐。但每天中午来吃饭的是相对固定的五六个人,这几个老人都是政府惠民补贴覆盖群体,在这里吃老年餐免费或者只花两元钱。
中心配备了一些价格不菲的高端康复理疗以及助浴设备,但这些设备目前使用率却很低。按照规划,中心还为老年人开展康复训练、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以及上门保洁、送医、陪聊、代购物品,甚至时间银行、老年超市等便民服务。这些多数为收费项目,不过与市场价格相比要低廉很多。对此,老年人几乎都交口称赞,但是真正选择收费服务项目的人却少之又少。
老人需要哪些服务
日托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离社区、不离家”,老年人可以自由选择全托或是日间照料,本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可日托中心主任韩丽娟发现,真办起来后,来的老人并没有想象得多。老年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人?韩丽娟带领员工们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健康老人通常认为自己不需要相关收费服务。
在一次与社区老人的座谈中,老人普遍反映,锻炼身体可以在公园进行,而至于家政保洁,除非是春节大扫除,日常清洁、做饭等完全可以自理。对此,日托中心主任助理李玉洁认为,老年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由于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所限,他们通常都很节俭,他们青睐的是低价优质甚至是免费的服务。“其实,多花一些钱,把自己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老年人就会有更多时间去娱乐、锻炼、学习,享受更高品质的晚年生活。但是,多数老年人并不会这样想。”
与一些日托中心的床位只供老人午间休息不同,这里的床位主要面向全托老人。中心的二楼共有4个房间、8张床位,俨然一个微型养老院,目前只有两个失能老人住在里面。在创办日托中心之前,福寿和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刘旭斌曾在上海、北京等多地的日间照料中心考察过,“我发现仅供老人白天休息的床位利用率极低。事实上,正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才更需要日间看护,他们才应当是日托服务的主要人群。”
98岁的张奶奶从中心试营业就住进来了,她4个儿子中3个在外地,在太原的二儿子也已经66岁了。之所以为老人选择这里,兄弟几个就是看中它离家近以及相对专业的护理服务。
每天下午是日托中心最“冷清”的时候,几乎没有老人来。韩丽娟就带着员工们一起蒸包子。两大锅包子,只卖5角一个,通常不到5分钟就卖完了。“不为挣钱,就当给我们的老年餐桌作宣传了。”
为了凝聚更多的人气,曾经是医生的韩丽娟试着组织过几次免费的健康讲座,但是来的人非常少,“为什么那些推销保健品的骗人讲座能吸引那么多老人,我们这种正规组织的正规讲座反倒没有人来?”她打算过几天打入虚假健康讲座的内部“取取经”。
人才支撑不可少
“一,二,三……”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83岁的吴奶奶一边大声数着数,十分吃力地用左手比划着。不久前,她因突发脑梗导致左侧身体活动不便。来到这里后,她开始在康复师以及护士的引导下,做康复训练。她的愿望是早日站起来,重新走路。
日托中心招聘了专业的社工、康复理疗师、按摩师和护士。21岁的小武今年7月刚刚从医学院毕业,他学的专业是康复理疗。每天早上采购完一天的食材后,他就开始接待坐按摩椅的老人。之后他会来到楼上,为张奶奶做1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在他的帮助下,张奶奶患病后第一次尝试着站了起来。老人累得一头汗,却非常高兴。
不过,除了入住老人,几乎没有其他人选择康复理疗服务。下午的时光显得很漫长,大多数时间小武都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就怕闲着,人就荒废了。”
52岁的护工梁姐却总感觉自己在“连轴转”,她来到这里还不到1个月,工作时间从傍晚18点一直到次日中午12点。夜里,不管老人有没有按铃,每隔一两个小时,她都会去两个老人的床前看一看。她干活麻利、热情开朗,很招老人喜欢。“很多人都觉得伺候老人脏,我帮她们洗得干干净净,怎么会脏呢?”她觉得护工这一职业对养老机构来说至关重要,“没有有爱心、耐心的护工,养老机构怎么能办得好?”但是,当记者用相机对准她时,她却总是把头偏过去,“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在干护工。”
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小武和梁姐的回答中都提到了“前景”,“这个行业肯定会有发展。”
走“公益性+市场化”道路
柳巷老年日托中心自试营业至今已5个多月,一直在亏本运行,它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个例。由于很多扶持政策没有真正“做实”,各地社区日托中心普遍存在“看上去很美”、实际运营情况却不理想的状况。
养老服务业是投资大、回报率低、周期长的行业。刘旭斌原本希望能用5年的时间收回成本以及实现收支基本平衡,但他发现,照眼前的运营状态,实现这个目标压力很大。虽然当地政府对日托中心给予了减免房租的优惠政策,但投资方还是在装修、设备等方面投入近60万元,据测算,每年的运营费用还需要50万元左右。
目前,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入住日托中心每月只要3000多元。刘旭斌说:“这样的标准即使8张床位都住满,也很难维持日常运营,而当地75%的老年人月收入还不到2500元。”他坦言:“我们跟政府财政投资的机构不同,我们是社会组织,赔本做公益只会倒闭,有盈利、哪怕是微利,我们才能坚持下去。”他觉得,以PPP模式运行的日托中心将是未来市场的主流,但是日托中心得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既有待于机构自身的努力,也依赖政府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实到位。
太原市老龄委常务副主任郝建业曾调研过省内外多个老年日托机构。他发现,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多数机构生存困难,发展更困难,甚至发展无望,不少前期投资巨大的机构惨淡运行几年后就改为他用或者废弃了。他分析,原因既包括管理经营等内部因素,也包括政策、监管等外部制约。他认为,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应走“公益性+市场化”的道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要积极作为、精准管理、科学谋划,让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撬动更大的民间资本,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服务叫好不叫座
73岁的姜阿姨每天上午都会到柳巷老年日托中心坐按摩椅,和老伙伴以及这里的年轻社工们聊聊天。她家住在校尉营社区,距离日托中心走路不到5分钟。
这家处于繁华闹市区的老年日托中心,4月初试运营,6月25日正式营业,主要为居住在校尉营社区和柴市巷社区及周边社区有照护需求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上门和全托三大类免费或低偿服务。这两个社区的老年人加起来有1200多人,其中空巢、独居老人占有很大比例。
这是太原市首家试点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的日托中心。柳巷街道办为其低偿提供承接养老服务的场地,民办非企业组织——太原福寿和养老服务中心投资并负责具体运营。
日托中心跟社区居委会共用一栋楼,其面积虽然不大——两层加起来不到300平方米,不过却干净整洁、功能齐备,分为康复训练室、医疗保健室、多功能活动室、社工工作室、老年餐厅、日托室等区域。中心从扶手到家具全部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安装了无障碍设施。
在日托中心提供的众多服务项目中,最吸引老人的项目是按摩椅和老年餐桌。由于免费的缘故,每天上午都有几位老人来坐按摩椅。午餐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只要花10元钱,就可以吃到一顿荤素搭配、干净卫生的老年餐。但每天中午来吃饭的是相对固定的五六个人,这几个老人都是政府惠民补贴覆盖群体,在这里吃老年餐免费或者只花两元钱。
中心配备了一些价格不菲的高端康复理疗以及助浴设备,但这些设备目前使用率却很低。按照规划,中心还为老年人开展康复训练、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以及上门保洁、送医、陪聊、代购物品,甚至时间银行、老年超市等便民服务。这些多数为收费项目,不过与市场价格相比要低廉很多。对此,老年人几乎都交口称赞,但是真正选择收费服务项目的人却少之又少。
老人需要哪些服务
日托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离社区、不离家”,老年人可以自由选择全托或是日间照料,本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可日托中心主任韩丽娟发现,真办起来后,来的老人并没有想象得多。老年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人?韩丽娟带领员工们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健康老人通常认为自己不需要相关收费服务。
在一次与社区老人的座谈中,老人普遍反映,锻炼身体可以在公园进行,而至于家政保洁,除非是春节大扫除,日常清洁、做饭等完全可以自理。对此,日托中心主任助理李玉洁认为,老年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由于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所限,他们通常都很节俭,他们青睐的是低价优质甚至是免费的服务。“其实,多花一些钱,把自己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老年人就会有更多时间去娱乐、锻炼、学习,享受更高品质的晚年生活。但是,多数老年人并不会这样想。”
与一些日托中心的床位只供老人午间休息不同,这里的床位主要面向全托老人。中心的二楼共有4个房间、8张床位,俨然一个微型养老院,目前只有两个失能老人住在里面。在创办日托中心之前,福寿和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刘旭斌曾在上海、北京等多地的日间照料中心考察过,“我发现仅供老人白天休息的床位利用率极低。事实上,正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才更需要日间看护,他们才应当是日托服务的主要人群。”
98岁的张奶奶从中心试营业就住进来了,她4个儿子中3个在外地,在太原的二儿子也已经66岁了。之所以为老人选择这里,兄弟几个就是看中它离家近以及相对专业的护理服务。
每天下午是日托中心最“冷清”的时候,几乎没有老人来。韩丽娟就带着员工们一起蒸包子。两大锅包子,只卖5角一个,通常不到5分钟就卖完了。“不为挣钱,就当给我们的老年餐桌作宣传了。”
为了凝聚更多的人气,曾经是医生的韩丽娟试着组织过几次免费的健康讲座,但是来的人非常少,“为什么那些推销保健品的骗人讲座能吸引那么多老人,我们这种正规组织的正规讲座反倒没有人来?”她打算过几天打入虚假健康讲座的内部“取取经”。
人才支撑不可少
“一,二,三……”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83岁的吴奶奶一边大声数着数,十分吃力地用左手比划着。不久前,她因突发脑梗导致左侧身体活动不便。来到这里后,她开始在康复师以及护士的引导下,做康复训练。她的愿望是早日站起来,重新走路。
日托中心招聘了专业的社工、康复理疗师、按摩师和护士。21岁的小武今年7月刚刚从医学院毕业,他学的专业是康复理疗。每天早上采购完一天的食材后,他就开始接待坐按摩椅的老人。之后他会来到楼上,为张奶奶做1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在他的帮助下,张奶奶患病后第一次尝试着站了起来。老人累得一头汗,却非常高兴。
不过,除了入住老人,几乎没有其他人选择康复理疗服务。下午的时光显得很漫长,大多数时间小武都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就怕闲着,人就荒废了。”
52岁的护工梁姐却总感觉自己在“连轴转”,她来到这里还不到1个月,工作时间从傍晚18点一直到次日中午12点。夜里,不管老人有没有按铃,每隔一两个小时,她都会去两个老人的床前看一看。她干活麻利、热情开朗,很招老人喜欢。“很多人都觉得伺候老人脏,我帮她们洗得干干净净,怎么会脏呢?”她觉得护工这一职业对养老机构来说至关重要,“没有有爱心、耐心的护工,养老机构怎么能办得好?”但是,当记者用相机对准她时,她却总是把头偏过去,“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在干护工。”
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小武和梁姐的回答中都提到了“前景”,“这个行业肯定会有发展。”
走“公益性+市场化”道路
柳巷老年日托中心自试营业至今已5个多月,一直在亏本运行,它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个例。由于很多扶持政策没有真正“做实”,各地社区日托中心普遍存在“看上去很美”、实际运营情况却不理想的状况。
养老服务业是投资大、回报率低、周期长的行业。刘旭斌原本希望能用5年的时间收回成本以及实现收支基本平衡,但他发现,照眼前的运营状态,实现这个目标压力很大。虽然当地政府对日托中心给予了减免房租的优惠政策,但投资方还是在装修、设备等方面投入近60万元,据测算,每年的运营费用还需要50万元左右。
目前,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入住日托中心每月只要3000多元。刘旭斌说:“这样的标准即使8张床位都住满,也很难维持日常运营,而当地75%的老年人月收入还不到2500元。”他坦言:“我们跟政府财政投资的机构不同,我们是社会组织,赔本做公益只会倒闭,有盈利、哪怕是微利,我们才能坚持下去。”他觉得,以PPP模式运行的日托中心将是未来市场的主流,但是日托中心得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既有待于机构自身的努力,也依赖政府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实到位。
太原市老龄委常务副主任郝建业曾调研过省内外多个老年日托机构。他发现,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多数机构生存困难,发展更困难,甚至发展无望,不少前期投资巨大的机构惨淡运行几年后就改为他用或者废弃了。他分析,原因既包括管理经营等内部因素,也包括政策、监管等外部制约。他认为,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应走“公益性+市场化”的道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要积极作为、精准管理、科学谋划,让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撬动更大的民间资本,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